用于成年糖尿病患者鋅轉運蛋白8自身抗體檢測的橋聯(lián)ELISA法發(fā)表時間:2023-12-11 11:56作者:RSRTJ 鋅轉運蛋白 8的自身抗體(ZnT8A)目前已被確定為 T1DM 的特異性標志物[12],有助于診斷時的糖尿病分型[1,3]。ZnT8A檢測可增加多項抗體陽性患者的抗體檢出率[1,3]。 ZnT8A主要靶向ZnT8氨基酸序列268-369的C端結構域?;虻亩鄳B(tài)性使第325氨基酸的密碼子可表達出三種蛋白質:精氨酸(R)325,色氨酸(W)325以及少見的谷氨酰胺(Q)325。據(jù)報道,在 421 名新確診的 T1DM 患者中,有 259 人的血清至少與 ZnT8 C端變體(R325、W325或Q325)中的一個發(fā)生反應[6]。此外,研究表明,一些血清僅對R325或W325發(fā)生反應,但僅對Q325發(fā)生反應的血清非常罕見[6,8–10]。 英國斯旺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5年發(fā)表的一個研究,研究的目的是評估橋聯(lián)ELISA 檢測 ZnT8A 的性能。該測定基于 ZnT8抗體二價結合的能力,抗體的其中一臂與包被在板孔上的ZnT8結合,另一臂與液相ZnT8-生物素結合,從而形成橋式結構。 結論:ZnT8A橋聯(lián)ELISA是一種高重復性且簡便的檢測方法。加測 ZnT8A可提高成人T1DM 自身抗體陽性檢出率。 材料與方法 1. 血清樣本 疾病組:94 名 T1DM 患者血清樣本,確診后采血時間間隔中位數(shù) 29.5 天(范圍:1-243 天);51 名診斷時采集且未經(jīng)治療的 LADA患者血清樣本;59 名T2DM患者血清。 T2DM患者治療史:28 名尚未進行糖尿病治療;剩余31 名患者樣本是在診斷后平均 5 年(范圍 1-20 年)內獲取的:12 名僅控制飲食治療,6名僅接受二甲雙胍治療,2 名僅接受格列齊特治療,7名接受二甲雙胍和格列齊特聯(lián)合治療,4名接受胰島素治療。 表1 受試者詳情 ![]() 疾病對照組:30例格雷夫斯?。℅D)患者血清樣本、20例Addison?。ˋD)患者血清樣本。 健康對照組:200例成年健康血清樣本(HBD)。 2. 自身抗體檢測 使用商品化試劑盒(橋聯(lián)ELISA法,RSR Ltd)對 T1DM、LADA、T2DM 患者和 HBD 患者的血清樣本進行 ZnT8A 檢測。 根據(jù)試劑盒說明,大于等于15 u/mL的結果被歸類為 ZnT8A 陽性。多年參與胰島自身抗體標準化計劃工作組(IASP)的評估,2012年評估結果顯示ZnT8A ELIS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2%和99%,2013年評估結果顯示ZnT8A ELIS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4%和99%。 采用放射免疫沉淀法(IPA)或ELISA(RSR Ltd,Cardiff,UK)[20,21]檢測GADA和IA-2A。 IAA采用IPA試劑盒(RSR Ltd)[22]進行檢測。 結果 1. ZnT8A 酶聯(lián)免疫吸附試驗的檢測性能 在測量中,使用ZnT8A試劑盒自帶質控品(樣本A和樣本B)以確定檢測的批內變異系數(shù)(n = 10)和批間變異系數(shù)(n = 6)。表 2 列出了批間和批內的 CV 值,對于中等濃度水平的的ZnT8A質控品A,批間CV 值為7.1% 和批內CV值為1.7%,而對于高濃度水平的ZnT8A質控品B,批間CV 值為 8.5% 和 批內CV值為2.7%。 表 2 批間和批內的 CV 值 ![]() ZnT8A 陽性的血清樣本平均 CV%為 4.2%,ZnT8A 陰性的樣本平均 CV%為 18.3%(下圖所示)。 ![]() 在200份HBD樣品中僅有兩份樣品檢出ZnT8A 陽性(1%),濃度分別為 40.5 和 44.7 u/mL。 ROC分析顯示,在臨界濃度為 15 u/mL 且曲線下面積為 0.80 時,ZnT8A ELISA的靈敏度為 54%,特異性為 99%(95% CI,0.74–0.86)。 2. 在不同患者群中ZnT8A的檢出情況 51/94(54.3%)T1DM 患者的血清在 ZnT8A ELISA 檢測中呈陽性(范圍為 15.3-1483 u/mL),16/51(31.4%)LADA患者的血清在 ZnT8A ELISA 檢測中呈陽性(范圍為 25-2000 u/mL),1/59(1.7%)T2DM患者的血清在 ZnT8A ELISA 檢測中呈陽性(濃度為 1200 u/mL)。 30 名格雷夫斯病患者的樣本在 ELISA 中均呈 ZnT8A陰性;2/20 (10%) 例Addison病患者的樣本呈 ZnT8A 陽性,濃度為23.6 和 48.2 u/mL。其中ZnT8A 濃度為 23.6 u/mL的Addison病患者中IAA和GADA也呈陽性,IA-2A 呈陰性。另一個ZnT8A 陽性的Addison病患者樣本由于血清量不足,未進一步接受自身抗體檢測。 3. ELISA和IPA兩種方法學對比 對于ZnT8A的檢測上,橋式ELISA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更優(yōu)于IPA法。 ![]() ELISA 和 IPA(W325/R325 二聚體抗原)在ZnT8A 檢測抗體濃度結果上顯示了高度一致性。在所有樣本中相關系數(shù)r = 0.856(n = 204),在 T1DM 和 LADA 患者樣本中相關系數(shù)r = 0.837(n = 145)。 4. 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自身抗體檢出情況 在T1DM 患者中,51/94 (54.3%)呈ZnT8A ELISA陽性, 70/94 (74.5%)呈GADA陽性,42/94 (44.7%)呈IA-2A陽性,24/94 (25.5%)呈IAA陽性。80/94 (85.1%) 的T1DM患者為糖尿病自身抗體陽性(四種抗體至少一種為陽性),其中ZnT8A單項陽性的患者的占4/94 (4.3%)。 在LADA患者中,16/51 (31.4%)呈ZnT8A ELISA陽性,51/51 (100%)呈GADA陽性,12/51 (23.5%)呈IA-2A陽性,6/51 (11.8%)呈IAA陽性。 在80例糖尿病自身抗體陽性T1DM患者中,最佳的抗體3聯(lián)檢測組合是ZnT8A、GADA 和 IA-2A,可最大數(shù)量的檢測出抗體陽性的患者,識別率為85.0% (68/80)。 ![]() 討論 本研究中評估了新型 ZnT8A ELISA 的性能,無論是低濃度還是高濃度的ZnT8A均表現(xiàn)出較高的重復性,ZnT8A 陽性樣本的平均 CV% 小于 5%。ZnT8A ELISA 對 T1DM 的靈敏度為 54.1%,對HBD的特異性為 99%,其中ZnT8A單陽的占4/94 (4.3%)。 ELISA和IPA在測量ZnT8A之間存在良好的一致性,這與之前的報告一致[16]。對于T1DM,兩種檢測之間的一致性為91.5%。 在本研究中,加測ZnT8A可將基于 GADA、 IA-2A 和 IAA檢測的自身抗體陽性的T1DM患者檢出率從 80.9%(76/94)提高至85.1%(80/94),這與 Wenzlau 等人[1]的觀察結果相似,ZnT8A檢測可將基于 GADA、 IA-2A 和 IAA檢測的自身抗體陽性患者的比例從 94%(210/223)增加到98% 。Vermeulen 等人 [3] 發(fā)現(xiàn),ZnT8A檢測可將基于 GADA、 IA-2A 和 IAA檢測的自身抗體陽性患者的比例從 88%(578/655)增加到90%(589/655) 。 在本研究中,31.4%的 LADA 患者呈GADA、ZnT8A雙陽。這與 Lampasona 等人[27] 和 Andersen 等人[28] 以前的報告一致。 研究表明,多抗體陽性與高危個體發(fā)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[18,23,30,32,33]。Vermeulen等人[3]發(fā)現(xiàn),在 >10 歲的患者分組中,用 ZnT8A 替代 IAA 可提高診斷靈敏度。 在本研究中,與 GADA、IA-2A 和 IAA 組合相比,ZnT8A、GADA 和 IA-2A 組合增加了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的檢出率。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隨著診斷年齡的增加,尤其是在 10 歲之后,IAA 檢出率下降 [34],而 ZnT8A 的檢出率下降往往發(fā)生在 20 歲之后 [3]。在本研究中,T1DM 患者的平均年齡為 28 歲。此外,由于 IAA 水平可能會受到外源胰島素引發(fā)免疫應答產(chǎn)生抗體的影響,因此 ZnT8A 在這些受試者中可能更具客觀性。 綜上所述,橋聯(lián)ELISA是一種簡便、重復性好的測定血清中ZnT8A的方法。ZnT8A ELISA 顯示出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,并且與參考 IPA 具有良好的一致性。將 ZnT8A 添加到現(xiàn)有的胰腺 β 細胞抗原自身抗體組篩查中,可改善了對單一和多重抗體陽性成年患者的檢測。 想了解更多關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抗體檢測的知識,請點擊上方小程序,關注本公眾賬號。 [1]Luzio,Stephen,Coles,et al.Bridging-type enzyme-linked immunoassay for zinc transporter 8 autoantibody measurement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[J].Clinica chimica acta: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applied molecular biology, 2015. |